什么样的书法是好书法?

 

什么样的书法是好书法?

     
     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,而且形状方正,这就给书写者以很大发挥的余地,使汉字的书写从最初的信息记载,逐步演变为一门以抽象线条为表现对象、在一定介质上呈现的独特视觉造型艺术——中国书法,并被誉为无言的诗、无行的舞、无图的画、无声的乐……
 
  正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,使得中国书法的艺术属性与文字的发展一直是相伴相生的。这种文字不论是刻于彩陶、龟壳、青铜器皿,还是书写在竹简、丝绢、纸张上,都不仅承载着信息,也同时是一种图案,具有很强的装饰性、观赏性。从最早的陶器文字,到之后的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草书、楷书和行书等书体,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。
 
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中国书法基本形成,不再有本质突破。这个时期,一些书写者开始受到格外的推崇,其书作也被视为与画作等同的艺术品,为人们专门收藏并传世。例如,三国时期的钟繇被尊称为“楷法之祖”。
     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书写的《兰亭集序》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,被誉作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
 
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王羲之的“超粉”,不仅想方设法“弄来”《兰亭集序》的真迹,还在离世之时,特地吩咐将其随葬,使今人见到的都是各种摹本仿品。
到了近现代,书法观赏、收藏不再是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的专享,不少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请些士绅名流的墨宝,悬挂于厅堂之上,成为当时家中装饰的标配。
 
书法也在很早时期就走入公共空间,各朝代的官府衙门、寺庙道观、商铺及居民宅邸大门两侧,常常悬挂带有书法的匾额、门对,一些名山大川的崖壁也刻有文人墨客的题字。
改革开放之后,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,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愈加丰富,书法热再度兴起并一直延续至今,不少人愿意花大把的时间、金钱去观赏、研习、收藏书法。但是,有些初步接触书法的朋友不免困惑,究竟什么样的书法是好书法,值得学习、借鉴,值得收藏。
 
其实,从古至今,评价书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虽然各个朝代关于书法的著述不少,但其中有关书法评价的说法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,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难有一定之规。但观赏书法的视角在业界还是有着基本的共识,在技法层主要是看以下七个方面:
 
一是看笔划
笔划是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,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不同汉字。笔划可分为横(一)竖(丨)撇(丿)点(丶)捺(乀 )折(亅)等几类,再进一步细分可达30多种。不同书体的笔划特征不同,篆书、楷书的笔划要求规整匀停,行书、草书的笔划则讲究变化,富有神韵。好书法的笔划起始、转折和收尾等,应该笔笔到位,处处讲究,体现出书写者的基本功及对书法的态度。
 
 
二是看结字
也就是字的间架、结构。汉字由各个笔划组合构成,形成左右结构、上下结构,以及左中右、上中下、全包围、半包围等结构。古人很重视结字,有不少专门著述,例如欧阳询的《欧阳结字三十六法》,李淳的《大字结构八十四法》,黄自元的《间架结构九十二法》等。好书法的结字讲究,排布得当,既不过于平正而缺乏姿韵,也不过于险绝而显狂怪,看着让人舒服、自然,觉得合理、好看。有人总结了10条标准:平正安稳、向背分明、主次有序、重心稳定、修短适度、疏密匀停、争让得体、映带照应、参差有致、虚实互成。
 
三是看笔法
即写字时用笔的方法。传统中国书法多用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书写,执笔、运笔的角度、力度、速度不同,写出的线条宽窄、质感等也都不同。常用笔法有尖锋、中锋、侧锋、顺锋、逆锋、折锋、带锋、拖锋、飞白锋、藏锋、露锋等。这些笔法可单独使用,也可以组合使用,甚至某一笔划也可以组合使用多种笔法。好书法的笔法富于变化,既有单用中锋等某一笔法的部分,也有组合使用中锋、侧锋等多种笔法的部分,与书写的内容、表达的情绪相得益彰、相映成趣,大大丰富书法作品的表现力、感染力,但如果运用不得法,效果则会适得其反,成为败笔。
 
四是看章法
即一件书作的整体篇章布局,也叫分间布白”,主要是安排字与字,行与行,以及整幅字之间的布局,还包括落款、钤印的位置及装裱形式等。好书法通过章法的巧妙设计可以生产“字里生金,行间玉润”的效果。不同书体要有不同章法处理原则,小篆、隶书、楷书的章法基本都讲究整齐匀称,照应谨严,纵有行横有列,每行每列字的重心都能对应,行气贯通;而行书、草书的章法则讲究错落、开合,或纵有行横无列,或横有行纵无列,字与字间时有大小,时见疏密,错落其间,左右映带,上下呼应,浑然天成;狂草就更加不拘一格,甚至既纵无行又横无列。
 
落款也深有讲究,既可以分上下款各列主体书作两侧,也可合并列于书作之左、之下,所用书体可与主体不同,但一定晚于主体产生的年代,例如小篆不可作为隶书的落款,隶书可作为小篆的落款;落款字体还应小于主体,以免喧宾夺主。
 
红色的印章钤在黑白分明的书作之上十分抢眼,有画龙点睛之效,但钤得不妥,则成添足,毁了作品。
 
章法是影响整幅字艺术效果的关键。如果笔划、结字、笔法、墨法有些小瑕疵,属于局部问题,并不至对书作的整体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有太大的影响,但章法有了大的疏漏,这幅作品基本就废了。
 
五是看墨法
也就是写字时用墨的技巧,影响书作的色彩、血肉和气韵。古话说“墨分五色”,即浓、淡、枯、润、湿,如果在浓淡结合、枯湿并用,还会形成更丰富的笔墨效果,进而丰富书作线条的表现力,增强书法艺术的形式美。
 
墨法的选择与其选用的书体相关,南宋姜夔的《续书谱》中说“凡作楷,墨欲干,然不可太燥。行草则燥润相杂,以润取妍,以燥取险。墨浓则笔滞,燥则笔枯,亦不可不知矣”。墨法不同,给人的观感也不同,干、燥、浓的墨色让书作险峻、阳刚,湿、淡、润的墨色让书作姿媚、阴柔。 史上的著名书家墨法运用娴熟,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。北宋苏轼喜浓墨,用墨如糊,笔墨沉酣丰腴,神凝韵厚,力透纸背。明代董其昌擅长淡墨,书迹清淡古雅,秀逸淳和,给人飘然欲仙,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。
 
 
六是看传承
中国书法讲究一代一代的传承,更讲究一件书作笔墨章法等的出处。一个书者如果能够通过大量临习古碑帖及历代名家的大作,从中汲取大量养分,并有机融入自己的作品中,古意浓浓,便会被公认为比较成功的作品。
 
七是看个性
中国书法虽然讲究传承,但也忌讳一味重复模仿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在自己的书作中体现出为外界接受的个性与创新,且有较高的辨识度,更会被世人追捧,甚至传世,流传下来。当然,个性的形成和创新的确立绝非一夕之功,不是随便就能达成的,那种毫无传统基础的所谓个性和创新是无根浮萍,很快就成过眼云烟。
 
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实践,对其评价不仅要看外在表现出来的各种技法的掌握与运用,还要看其蕴含的内在气质与透射出来的光芒,比如作品的韵味、意境、品位、气息等。
 
随着时代的发展,技术的进步,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演变与扩展,书写的工具已不限于毛笔,硬笔、电脑仪器、喷枪烙具、雕刻刀、雕刻机以及电烙铁等日常工具都有人尝试作为书写工具;涂料也不再局限于墨块、墨汁,添加金粉、银粉等金属粉末的粘合剂、化学剂以及喷漆釉彩等也都用于书写;书写的文种上不限于汉字,蒙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也成为书写对象。
 
书法是一种艺术实践,需要以开放、包容的心态看待新的尝试,只要能给人们带来美的观感,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,都应该允许存在。当然,那种罔顾事实、恶意炒作、夸大吹嘘之作,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,其做法本身也属恶习也应坚决摒弃。(来源: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