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画猫第一人” 论者须谨慎(下)

  我十几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重大美术展事,一直以猫为主题。如1999年的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(我的参展作品《溪滩余韵》)、中国画三百家大展(我的作品《鱼塘泛味》)、2003年的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(我的作品《冰雪融春》)2004年的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(我的参展作品为《太行情趣》)……以上展览,摘自中国美协展览年表的记载并且有画集可查。

  现在从刘曦林口里突然出现了“当今画猫第一人”的说法,如此漠视美术界的事实,我认为,论者眼界与立论的可靠性都值得怀疑。中国书画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人人似沧海一粟,如果能博击砚边一滴已属不易,更何况一只小“猫”题材;同时,画界也藏龙卧虎,当今美术界阵容庞大,人员众多,美术评论工作者肩负重担,一定要纵观全局“火眼金睛”去洞察,慎思慢言,特别是定位式的评论,否则极易会出现不实之词,留下历史的疑问。

  作为一个画家,要像徐悲鸿说的“不可有傲气,不可无傲骨”!我喜欢“王婆卖瓜”的说法,她很自信,不会天天去卖不好的瓜,更不会一辈子卖不熟的瓜。那些不好的瓜都在请人炒卖,难道“王婆就不能自卖自夸”了吗!世俗观念认为“画家自己不能说自己,要让他人说才合情理”。这真的合情理吗?经了解极少数所谓名家的评论,且不说收费问题,甚至原稿都是来自画家本人准备好的,他人只用了极少文笔修饰,署上己名便成了“某某名家”的点评作品了。究其原因是什么呢?人们还是跳不出世俗的桎梏,认为“画家最好不要自己说自己好”,要让别人说,这是人为的文字虚伪作祟。如果真这样,哪有“毛遂自荐”的佳话呢?

  我们的艺术需要互动,共同促进推动发展,艺术需要评论,欢迎评论者,而评论不是以“第一、第二”来排位。评论更不是唯一方式,比如我们赏析古人画作,是重画作,还是重评论呢?当然重画作,画作是实的,评论是虚的。比如说,盘子里同时放一块石头(非金质矿材)、也放一块金子,这“金子”就是评论,终归石是石,金是金。因为石是炼不成金的!评论的方式也不能起到“点石成金”的作用!当然,我并不是说,所有的评论家都是毫无艺术眼光的,也不是说,当代所有的评论都是泛泛之言。现在画界存在一种不健康的流势及风气,就是渴求希望评论家与名人点评。我认为画家首先要树立自信心,为画而画,而不是一辈子为着评论去画画。

  2009年10月1日於北京梦蝶草堂